首页 >热门电影
新解,在类型化和诗意中重构尊严
当撕开日常困境的创口后,真正的叙事变革才刚刚开始——那些曾被悲情叙事遮蔽的生命力,正在类型化叙事的土壤中破土重生。
创作者们以喜剧的荒诞、诗意的隐喻、类型的越界,将残障人士还原为拥有完整情感光谱的人。这种创作转向暗含着一个尖锐的叩问:当我们谈论残障者时,为何总在讨论他们“如何克服缺陷”,却从不追问“我们如何重构看待缺陷的视角”?
《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》作为为数不多的相关喜剧类型,其创作逻辑可谓提交了一份自己的类型答卷。影片巧妙地运用喜剧性,让观众迅速建立起对智力障碍群体的情感认同。在篮球场上,智力障碍球员面对大比分的落后,他们用“滑稽”的算术问题和“荒诞”的战术赢得比赛,随着观众笑声取代眼泪成为叙事催化剂,传统励志叙事的逻辑也在进一步“松绑”。在大众化的“竞争强者”语境中,残障角色获得了对生命尊严和生命能量的重新塑造,使得银幕上的他们挣脱了悲情标本的宿命。
日常生活的诗意突围,则提供了另一种尊严重构的可能。李沧东的《绿洲》为我们铺设了教科书式的创作蓝本,影片通过仰拍的方式,让脑瘫女性扭曲的肢体在植物的光影中舒展为飞鸟,使压抑的情欲迸发出灼目的生命力。将往日的生理局限,转为身体美学的载体,在这样非常规诗意的视听烘托下,生理局限反而成为欲望书写的绝佳注脚。
而类型片的破壁实验,更彻底颠覆了残障者的叙事位置——就如《不说话的爱》,尽管部分的公益观感让影片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苦情叙事,但由于犯罪类型元素的加入,其他犯罪电影里算不上“大题”的骗保,也让它有了新的类型活力。
值得关注的是,今年还将上映的《震耳欲聋》聚焦听障群体维权事件,《千金不换》以喜剧模式探讨自闭症儿童家庭伦理,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相关题材正加速突破过往的“冷门”或“公益”属性,向泛类型化领域渗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