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热门电影
暑期档 “赢者通吃” 成常态,国产大片扎堆策略亟待调整
在今年的暑期档电影市场中,《南京照相馆》以 30 亿级别的票房成绩稳坐冠军宝座,其霸主地位几乎无法撼动。然而在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,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愈发明显:近年来黄金档期正越来越呈现 “赢者通吃” 的局面,头部影片垄断市场资源,而其他影片则难以分得一杯羹,这种两极分化的态势正在重塑中国电影市场的格局。
回顾 2024 年暑期档,沈腾主演的《抓娃娃》以 33 亿票房创下年度佳绩,但紧随其后的亚军影片《默杀》票房仅有 13 亿,不足前者的一半。而今年的暑期档同样延续了这一趋势,《南京照相馆》一路领跑突破 30 亿大关,而《浪浪山小妖怪》《捕风追影》等口碑不错的影片则停留在 10 亿级别,票房差距悬殊得令人咋舌。这种头部效应的持续强化,让黄金档期的竞争变成了 “独木桥”,只有少数幸运儿能突出重围,绝大多数影片都沦为陪跑。

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非偶然。黄金档期本身就自带流量光环,观众观影意愿集中释放,影院也会将优质排片资源向头部影片倾斜。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首周便获得 35% 以上的排片占比,上座率始终维持在 70% 以上,这种 “高排片 – 高票房 – 更高排片” 的正向循环一旦形成,其他影片便很难获得喘息空间。而观众的从众心理更加剧了这一现象,当社交媒体上都在讨论头部影片时,更多人会选择 “随大流” 观看热门作品,形成 “越火越火,越冷越冷” 的马太效应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许多国产大片仍在盲目扎堆黄金档期,试图凭借档期红利实现票房突破。每年春节、暑期、国庆等黄金档期,都会聚集十几部甚至几十部新片上映,其中不乏投资巨大的商业大片。但市场容量终究有限,当优质资源过度集中,必然导致恶性竞争:片方为争夺排片大打价格战,影院为追求收益压缩中小成本影片排期,最终形成 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 的混乱局面,不仅浪费了制作资源,也让观众陷入选择疲劳。

事实上,非黄金档期的潜力正在被逐渐挖掘。去年一部小成本悬疑片选择在五一档后上映,凭借良好口碑实现票房逆袭,最终斩获 8 亿票房;今年春季档一部文艺片避开暑期高峰,通过长线放映收获 5 亿票房,证明只要影片质量过硬,完全可以在非黄金档期找到自己的受众。这些成功案例说明,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档期布局,而非所有影片都挤在黄金档期 “内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