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明星资讯
贾玲电影争议:烟火气表达不该被曲解为行业危机
在接连两部电影收获票房胜利后,贾玲的导演生涯却遭遇了别样的争议。有人质疑 “贾玲的电影只是自我表达,票房再高也不能算真正的导演”,更有甚者抛出 “如果电影市场都学贾玲,中国电影就完了” 的极端论调。这种对大众化情感表达的苛责,显然忽略了电影艺术的多元价值,也误解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逻辑。
不可否认,贾玲的电影作品在视角和立意上确实没有追求宏大叙事,反而充满了浓厚的烟火气与人情味。从《你好,李焕英》中对母女亲情的真挚回望,到《热辣滚烫》中对普通人自我成长的细腻刻画,她始终将镜头对准生活中的平凡情感与个体困境。这种创作方向恰恰填补了市场空白 —— 在主旋律大片与商业类型片之外,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贴近生活、更易引发情感共鸣的观影选择。电影本就该有多元的表达维度,既有仰望星空的宏大叙事,也应有脚踏实地的人间烟火,贾玲在生活化表达上的成功,理应得到认可而非质疑。

将 “学贾玲” 与 “中国电影完了” 画上等号,更是对电影生态的片面理解。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从来不是依靠单一类型的垄断,而是需要多元类型的百花齐放。贾玲的电影之所以能获得高票房,本质上是因为她精准捕捉到了观众对真诚情感的需求,用成熟的叙事技巧讲好了普通人的故事。这种创作能力本身就是导演价值的体现,与所谓 “真正的导演” 标准并不冲突。如果电影市场能涌现更多像贾玲这样深耕某一类型、拍出真情实感的创作者,恰恰是中国电影繁荣的表现,而非危机。
回顾 2020 年至 2025 年的票房冠军榜单,更能看清这种争议的不合理性。前几年《八佰》《长津湖》等主旋律电影的强势表现,展现了中国电影在宏大叙事上的成熟;而 2023 年后《满江红》《热辣滚烫》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等多元类型作品的崛起,则标志着市场进入了更均衡的发展阶段。这些作品中,既有历史题材的创新表达,也有现实题材的情感共鸣,还有动画类型的技术突破,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的丰富生态。贾玲的作品能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,正说明观众需要多样化的电影供给,而非被单一类型所定义。

电影艺术的价值从来不是用 “立意高低” 来衡量的,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有价值的作品。贾玲用充满烟火气的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温度,这种创作本身就是对电影类型的有益补充。当市场既能容纳主旋律的雄浑壮阔,也能包容生活化的细腻温情,才是中国电影真正成熟的标志。对贾玲电影的过度苛责,本质上是对多元创作生态的拒绝,这种观点显然与中国电影不断发展的现实背道而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