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热门电影
《志愿军 3》国庆档遇冷:高成本正能量大片的市场困境
随着《熊猫计划 2》退出国庆档竞争,档期内冠军归属的悬念集中在《刺杀小说家 2》《志愿军 3》《浪浪人生》三部影片身上。然而,作为陈凯歌执导的高成本正能量战争大片,《志愿军 3》的前期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,预售票房与排片占比的双重乏力,暴露出正能量题材在当下电影市场面临的新挑战。
从关键数据来看,《志愿军 3》的开局明显处于劣势。截止 9 月 29 日 11 点,影片预售票房仅为 1490 万,不仅大幅落后于邓超执导的《刺杀小说家 2》,甚至未能超过小成本制作的《震耳欲聋》。更能反映院线态度的首日预排片占比,《志愿军 3》仅为 19.9%,这一数据直接说明院线对其市场号召力缺乏信心。要知道,《志愿军》三部曲耗资 15 亿打造,作为系列终章本应承载更高期待,可如今的市场反馈,与 “影史第一导演” 陈凯歌的过往光环形成鲜明反差 —— 此前他凭借《我和我的祖国》跻身 30 亿票房导演行列,《长津湖》系列更将其推上影史票房巅峰,而《志愿军 3》的遇冷,显然不是单一因素导致。

题材审美疲劳,是《志愿军 3》面临的首要困境。近年来,正能量战争题材影片密集上映,从《长津湖》到《水门桥》,再到《志愿军》前两部,相似的叙事模式、同质化的战争场面,逐渐让观众产生审美倦怠。观众对这类影片的期待阈值不断提高,单纯依靠 “家国情怀” 的情感共鸣,已难以打动见多识广的市场。相比之下,《刺杀小说家 2》凭借奇幻 IP 的续作热度、邓超的导演号召力,以及充满想象力的视觉特效,更能满足观众对 “新鲜感” 的追求;小成本影片《震耳欲聋》则可能凭借贴近现实的故事、细腻的情感表达,精准击中部分观众的情感需求,这些都让《志愿军 3》在题材竞争中陷入被动。
影片自身的争议点,也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吸引力。据悉,《志愿军》三部曲中,陈凯歌力推儿子陈飞宇担任 “隐形男主角”,这一操作从系列开篇就引发不少争议。虽然陈飞宇近年来通过影视作品积累了一定人气,但在群星云集的《志愿军》系列中,其演技与角色适配度始终未能完全获得观众认可,“资源咖” 的标签也让部分观众产生抵触心理。对于一部主打 “真实历史”“家国情怀” 的正能量大片而言,观众更希望看到的是与角色高度契合的演员阵容,而非掺杂私人情感的选角安排,这种争议无疑分流了部分潜在观众。

此外,国庆档观众的观影需求也在发生变化。相较于沉重、宏大的战争题材,更多观众愿意在假期选择轻松、解压或富有情感共鸣的影片。《浪浪人生》这类聚焦普通人生活的喜剧或温情题材,或许更符合当下观众的假期观影心态。《志愿军 3》的严肃基调,在多元化的档期竞争中,难免显得 “水土不服”。
从《长津湖》的票房神话到《志愿军 3》的遇冷,并非意味着正能量题材失去市场,而是提醒创作者:观众对这类影片的要求已从 “情怀消费” 转向 “品质与创新并重”。未来,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,探索更具新意的叙事方式、平衡商业属性与艺术表达,将是正能量大片突破市场困境的关键。而《志愿军 3》后续能否凭借口碑实现票房逆袭,仍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