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娱乐看点
《锦月如歌》:改编争议下的 “伪大女主” 困境与演技短板
近年来,古偶剧市场中 “大女主” 题材始终是热门选择,观众期待看到女性角色在权谋、成长中展现独立智慧与坚韧力量。然而,新开播的《锦月如歌》却因对原著的大幅改编陷入争议漩涡,从 “伪大女主” 的人设崩塌,到亲情线的过度删减,再到主演演技难以支撑角色,每一个问题都精准戳中观众雷点,让这部原本备受期待的剧集口碑高开低走。
作为一部改编自热门 IP 的古偶剧,《锦月如歌》从筹备阶段就承载着原著粉丝的期待。但剧集开播后,观众发现其对原著的改编力度远超预期,且核心设定的改动直接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。原著中,女主凭借自身的智谋与勇气,在复杂的家族纷争与朝堂博弈中步步为营,从逆境中崛起,成长线清晰且充满力量,是典型的 “大女主” 叙事;而剧中却大幅削弱女主的独立能力,将原本由女主独立完成的关键剧情,改为依赖男主的帮助才能推进 —— 无论是化解家族危机,还是突破权谋陷阱,女主的决策往往需要男主的提点,甚至关键时刻的 “英雄救美”,彻底沦为男主光环下的 “附属品”。这种 “披着大女主外衣,实则依赖男主” 的设定,与观众对 “大女主” 题材的期待严重不符,也让原著粉丝感到失望,认为剧集丢失了女主最核心的魅力。

更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,剧中对亲情线的删减几乎到了 “只剩框架” 的程度。原著中,女主与家族成员的关系复杂且立体,有与母亲的温情羁绊,有与兄长的相互扶持,也有与反派亲属的矛盾对抗,这些亲情线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层次,更成为推动女主成长的重要动力 —— 母亲的教诲让她坚守初心,兄长的牺牲让她学会担当,正是这些情感联结,让女主的成长更具说服力。而剧中却将这些细腻的亲情互动大幅删减,仅保留 “家族遇难”“亲人离世” 等关键节点的剧情,且多以 “背景板” 的形式呈现,既没有展现亲情间的情感张力,也未能体现亲情对女主的影响。这种 “重爱情轻亲情” 的改编,让女主的人物形象变得单薄,也让剧情失去了情感共鸣点,观众难以代入女主的处境,自然难以产生共情。
此外,主演周也与丞磊的演技表现,也成为剧集的一大短板。剧中,女主的角色设定兼具柔弱与坚韧,既有面对困境时的脆弱,也有决策时的果决,需要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情与肢体语言,展现人物的内心变化;男主则需演绎出表面冷漠、内心深情的复杂人设,既要体现权谋家的沉稳,也要藏住对女主的温柔。但周也在诠释女主的 “坚韧” 时,往往仅靠 “皱眉”“咬唇” 等单一表情,缺乏层次感,面对家族变故时的悲痛也显得流于表面;丞磊则未能把握好男主 “冷漠” 与 “深情” 的平衡,多数时候表情僵硬,眼神缺乏戏感,两人的对手戏也难以产生化学反应,仅靠颜值支撑,无法驾驭角色的复杂性。观众直言,“光有颜值不够,演技撑不起角色,看着很出戏”,尤其是在剧情本身存在缺陷的情况下,演技的不足更放大了剧集的问题,进一步拉低了观众的观剧体验。

从改编偏离核心设定,到情感线的过度删减,再到主演演技的短板,《锦月如歌》的争议本质上是 “剧集创作与观众期待脱节” 的结果。对于古偶剧而言,无论是 “大女主” 题材还是 IP 改编,都需要尊重题材的核心逻辑与原著的精神内核,同时用扎实的演技与细腻的情感刻画,让角色与剧情立起来。若只追求 “流量外壳”,忽视内容本身的质量,终究难以赢得观众的认可,这也为后续的古偶剧创作敲响了警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