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首页

以史为刃,直面黑暗:影片《731》的历史叙事与现实意义


当 “731” 这个烙印着人类文明至暗时刻的数字出现在电影片名中,其承载的历史重量与叙事使命便已不言而喻。影片《731》聚焦日本 731 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的滔天罪行,以 “给水防疫” 为虚伪外衣,撕开了这支秘密部队进行活体人体实验、研制生化武器的狰狞面目,用影像为观众复刻了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伤痛。
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常以宏大视角切入,《731》选择将叙事焦点放在平民身上,通过小贩王永章(姜武 饰)等普通民众的视角展开故事,这种叙事策略让历史的残酷性更具代入感。王永章本是哈尔滨街头一个为生计奔波的小人物,他的生活或许平凡琐碎 —— 清晨推着小车穿梭在街巷叫卖,傍晚为家人准备简单的饭菜,却因偶然卷入 731 部队的 “清扫范围”,沦为实验台上任人宰割的 “马路大”(日语 “圆木” 音译,指代被实验者)。影片细腻地刻画了他从最初对生活的朴素期待,到被强行掳走后的恐惧与挣扎,再到目睹同伴在实验中痛苦死去时的绝望。当镜头对准他布满伤痕的双手、充满无助的眼神,以及试图反抗却被暴力压制的瞬间,观众能真切感受到,731 部队的罪行并非遥远的历史符号,而是落在每个个体身上的、血淋淋的灾难。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,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,而是有温度、有痛感的生命体验,也让观众更容易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,深刻理解战争对普通民众的毁灭性打击。

对于《731》这类承载历史记忆的影片而言,能否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重认可,核心在于是否敢于直面历史真相,是否尊重史实。近年来,部分影视作品在涉及战争题材时,或为追求商业效果弱化历史残酷性,或为规避敏感内容模糊历史细节,导致作品失去历史厚重感。而《731》从筹备阶段便秉持 “尊重史实” 的原则,创作团队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,包括幸存者证词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、731 部队遗留档案等,甚至多次前往哈尔滨平房区 731 部队遗址实地调研,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性。影片中,731 部队修建的 “四方楼” 实验楼、用于活体解剖的手术室、存放生化武器的仓库等场景,均以史料为依据进行复刻;“冻伤实验”“细菌注射实验”“活体解剖” 等罪行的呈现,虽未刻意渲染血腥画面,却通过细节描写让观众感受到日军的残忍 —— 比如实验人员用冰冷的仪器测量被冻伤的肢体,面无表情地记录数据,这种 “理性” 与 “残酷” 的反差,更凸显出人性的扭曲。

影片敢于揭露日军的虚伪嘴脸,也是其打动观众的关键。731 部队对外宣称 “从事给水防疫工作”,甚至在营地外修建水井、发放 “防疫手册”,营造伪善的和平假象;但在营地内部,却是令人发指的暴行。影片通过对比手法,将外部的 “正常秩序” 与内部的 “人间地狱” 并置 —— 镜头一边是哈尔滨市民在街头正常生活,一边是实验室内被束缚的民众在痛苦中呻吟;一边是日军军官在宴会上谈笑风生,一边是实验人员将细菌注入受害者体内。这种强烈的反差,彻底撕下了 731 部队的伪装,让观众清晰看到日军侵略者的双重面孔:对外标榜 “文明”,对内施行野蛮。
《731》的意义,不仅在于用影像记录历史,更在于提醒当下的人们:历史不能被遗忘,真相不能被篡改。影片结尾,幸存的王永章在多年后重返遗址,阳光洒在斑驳的墙壁上,他颤抖着触摸墙上刻着的遇难者名单,镜头缓缓拉远,定格在 “反对战争,珍爱和平” 的标语上。这一刻,影片完成了从历史回顾到现实警示的升华 —— 铭记 731 部队的罪行,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以史为鉴,防止历史悲剧重演。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和平的珍视,正是《731》能够超越普通商业片,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作品的核心所在。
/ 下一篇文章: /

辛芷蕾:从为生活奔波到叩开演艺之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