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娱乐FOCUS

刘晓庆:用时光与伤痕铸就的敬业传奇


在流量当道、替身泛滥的影视圈,刘晓庆用数十年如一日的拼劲,书写了 “敬业” 二字最动人的注脚。从年轻时为镜头拼至膝盖出血,到年过花甲仍吊威亚、连轴拍戏,她的每一份坚持都不是空泛的宣传口号,而是用时间沉淀、用伤痕印证的职业信仰。
上世纪 70 年代拍摄《小花》时,刘晓庆用一场 “跪石梯抬担架” 的戏,让观众记住了她的较真。为还原战争年代的真实感,她拒绝用护具,双膝直接跪在粗糙的石阶上,一步一步向前挪动。镜头里,她脸上满是坚毅,将角色的隐忍与倔强诠释得淋漓尽致;镜头外,石阶的碎石早已磨破她的裤腿,渗出的血渍在浅色布料上晕开一片暗红。工作人员劝她停拍处理伤口,她却摆摆手说 “戏没拍完,不能停”,直到导演喊 “过”,才踉跄着起身,此时膝盖已红肿得无法弯曲。这份对镜头的敬畏,成了她职业生涯里最鲜明的底色。
拍摄《芙蓉镇》时,为演活摆摊卖豆腐的农妇胡玉音,刘晓庆更是把 “较真” 做到了极致。为贴近角色的生活状态,她特意跑到湖南的偏远乡镇住了整整三个月。每天天不亮就跟着当地村民去集市挑豆子,在豆腐坊里从磨浆、点卤到压制成型,一步步跟着老师傅学习。起初,她的手被石磨磨得通红,胳膊酸得抬不起来,豆浆也总因比例不对变得酸涩,但她从没想过放弃。三个月后,她不仅能熟练做出细腻嫩滑的豆腐,还学会了用方言和村民讨价还价,连走路的姿态、摆摊时的手势,都带着地道的乡土气息。当镜头里胡玉音在豆腐摊前忙碌的身影出现时,观众完全忘了这是 “刘晓庆”,只记住了那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却始终坚韧的农妇。
在《火烧圆明园》的拍摄现场,40℃的高温下,刘晓庆裹着层层叠叠的厚重宫装,还要吊威亚完成高空戏份。厚重的绸缎衣服不透气,汗水顺着她的额头、脖颈往下淌,浸湿了里层的衣料,贴在皮肤上黏腻难耐;威亚绳勒得她肩膀生疼,每一个动作都要小心翼翼控制力度。可即便如此,她也从未抱怨过一句,反而在休息间隙和工作人员讨论动作细节,反复琢磨如何让镜头效果更自然。后来有人问她苦不苦,她轻描淡写地说 “拍戏哪有不苦的,除了生死都是小事”,语气里满是对职业的坦然与热爱。
这份拼劲,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。年过花甲时,当有人劝她 “别折腾了,该享清福”,她却执意挑战全新领域,从零开始踏上话剧舞台,主演《风华绝代》。为吃透赛金花这个复杂角色,她每天泡在剧本里,逐字逐句琢磨台词的语气,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身段和眼神;为适应话剧舞台的高强度演出,她坚持每天晨练,保证体力能支撑整场表演。这部话剧一演就是 158 场,从国内的大剧院到海外的剧场,她跟着剧组跑遍全球,每场演出都全情投入,哪怕喉咙沙哑、身体不适,也从未缺席过一场。当观众为她的精彩表演掌声雷动时,她笑着说 “不是我厉害,是角色入了骨”,轻描淡写的背后,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。
60 岁拍摄《鬼吹灯》时,面对高难度的吊威亚戏份,她依旧拒绝使用替身,亲自上阵。威亚升起时,寒风在耳边呼啸,她却稳稳控制着身体姿态,完成每一个惊险动作;拍摄短剧《五十岁婚宠》,她曾一天连轴转十几个小时,从清晨的外景拍到深夜的内景,即便眼睛布满血丝,状态依旧在线。如今录制综艺《一路繁花》,意外骨折后,她没有选择停工休养,而是打着石膏、拄着拐杖照样转场拍摄,甚至在接受采访时,还能若无其事地和同伴聊天,用风扇给自己降温,仿佛疼痛从未存在。
在刘晓庆的字典里,“敬业”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融入骨血的习惯 —— 是年轻时为一个镜头磨破膝盖的坚持,是为贴近角色扎根乡土的沉淀,是年过花甲仍挑战自我的勇气。她用数十年的时光证明,真正的演员,从不会被年龄定义,更不会被困难打败,只会在热爱的领域里,始终保持着最赤诚、最执着的模样。
/ 下一篇文章: /

唐国强参加竞技综艺引争议:古稀之年热衷综艺,是热爱还是逐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