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娱乐看点
东京领奖不笑的王传君:用沉静撕开娱乐圈浮躁假面
11 月 5 日,第 38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颁奖礼上,王传君凭借《春树》中 “冬冬” 一角摘得最佳男演员奖,成为第七位华人影帝。然而比奖杯更引人热议的,是他全程沉静肃立、未曾展露笑容的模样,导演张律当场调侃 “王传君不笑,我也不太会笑”,这一幕迅速引发网络争论。
争议声中,质疑者抛出三大疑点:白百何未到场却被感谢,其 “还能这样操作” 的微博被疑暗讽;王传君领奖时表情凝重,被调侃 “像被绑架”;更有人因他戏份不足 40 分钟,质疑奖项 “含水量高”,甚至流传 “资本操控” 的传闻。在流量至上的舆论场中,这份与盛典氛围格格不入的沉静,被部分人解读为 “傲慢” 或 “故作清高”。
但力挺者的声音同样响亮。熟悉王传君的观众深知,他的 “不笑” 从来不是冷漠,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敬畏。后台采访中他坦言:“拿奖很开心,但总觉得配不上这份荣誉,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”。这种 “配得感很低” 的认知,恰是他多年深耕表演的缩影。从《爱情公寓》的 “关谷神奇” 爆红后,他拒绝同质化剧本,甘愿沉寂打磨演技;为《我不是药神》减重 20 斤、两天不睡觉塑造吕受益,用极致敬业撕掉喜剧标签;此次《春树》中,他以沉默克制的表演,将外地青年的疏离与坚守演绎得入木三分,获评审团 “震撼人心” 的评价。
导演的后续解读更揭开了背后真相:从提名到领奖,曾六度示意他 “该笑一笑”,却被他的认真打动,“他不是不开心,而是太认真了”。东京电影节官方也澄清评奖独立,强调奖项依据 “表演张力而非戏份”,击碎了质疑声。在浮躁的娱乐圈,有人靠综艺消耗热度,有人用奖项标榜实力,王传君却刻意与光环保持距离,将荣誉归于团队与角色。
王传君的 “不笑”,实则是演员初心的最佳注脚。他用 17 年转型路证明,演员的立身之本从不是奖项与热度,而是对角色的敬畏与对艺术的执着。这份沉静中的坚守,远比迎合氛围的笑容更有力量,也让我们在流量喧嚣中看到:真正的实力派,从来不需要用表情证明自己的喜悦,只用作品回应所有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