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娱乐看点
日本电影临时撤档:主权红线前,文化交流让位于原则
2025年11月17日,中国电影市场迎来突发变动:原定于11月22日上映的《工作细胞》真人版与12月6日登陆院线的《蜡笔小新:炽热的春日部舞者们》双双宣布暂缓上映。发行方仅以“择机公布新安排”模糊回应,已购票观众可全额退票的通知,让无数影迷的期待瞬间落空,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社交平台热搜顶端。这场猝不及防的撤档,并非单纯的市场调整,而是政治风波、公众情绪与商业理性交织的必然结果。
撤档事件的核心导火索,是近期骤然紧张的中日关系。11月7日,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发表涉台错误言论,宣称“台湾有事”可能构成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“存亡危机事态”,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问题。这一言论严重踩踏中国主权红线,中方外交部副部长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严正交涉,《人民日报》更是痛斥其“用心极其险恶、性质极其恶劣”,中日政治互信瞬间降至冰点。文化交流向来是政治互信的“晴雨表”,当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遭受破坏,电影市场自然首当其冲。
对发行方而言,此时上映日本电影无异于“踩雷”。在民众情绪敏感的背景下,大规模宣传日本电影极易引发公众情绪反弹,即便低调上映也可能遭遇自发抵制,前期投入的宣发成本将血本无归。业内人士透露,此次调整是对日本进口片市场表现与观众情绪评估后的审慎决策,主动暂缓上映成为理性的避险选择。与此同时,敏感时期外国影片的审批流程往往更为严格,“技术原因”这一常见托词背后,实则是复杂因素导致的审批不确定性。
事件引发的舆论图景呈现出鲜明分化。不少影迷在评论区流露遗憾,“盼了好久的童年回忆突然落空”“已经约好家人观影,现在只能退票”的声音随处可见。但更多声音表达了理解与支持,“国家主权面前没有小事,电影可以等,原则不能让”的评论获得高赞,展现出公众在原则问题上的清醒认知。也有理性声音呼吁客观看待:“反对错误言论不代表否定文化作品,期待局势缓和后能正常上映”。
这场撤档风波并非个例,网传多部待引进日影已搁置计划,刚上映的部分日影也被曝可能提前下映。这不仅是中日关系在文化领域的直接体现,更折射出进口电影市场与国际关系的深度绑定。电影或许无国界,但放映电影的时代语境永远有边界,当政治互信的基石不稳,文化交流的桥梁自然难以畅通。期待未来中日关系重回正轨,让优质的文化作品能在合适的时机,以恰当的方式与观众见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