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最新综艺

榫卯开盲盒?《非遗里的新生》让老手艺炸穿年轻圈层


         “当榫卯结构的盲盒拆开瞬间,木隼自动卡合组成故宫角楼模型,我直接被祖先的智慧惊到起鸡皮疙瘩”——B站UP主“手工酱”的这条视频,让央视综艺《非遗里的新生》彻底破圈。这档以“非遗创新”为核心的文化综艺,开播前不被看好,却凭借“老手艺玩出新花样”的操作,拿下豆瓣8.8分,相关话题在年轻群体聚集的小红书、抖音累计播放量超30亿,成为2025年最意外的爆款。

         节目最颠覆的,是打破了非遗“高冷、陈旧”的刻板印象。以往非遗节目多聚焦技艺传承的艰辛,而《非遗里的新生》却让老手艺“玩”了起来:苏州缂丝传承人联手服装设计师,将千年缂丝工艺做成潮牌卫衣,衣服上“四季花鸟”图案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渐变效果,上线3秒就被抢空;皮影戏大师与游戏团队合作,把传统皮影元素融入手游皮肤,“穆桂英挂帅”主题皮影皮肤上线首日流水破千万。这种“非遗+潮流”的组合,让年轻人意识到“老手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能穿在身上、玩在手里的时尚”。

         “破圈”的背后,是对非遗传承本质的深刻理解。节目没有停留在“炫技”层面,而是深挖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核。在“榫卯专场”中,主持人撒贝宁拿着鲁班锁追问传承人:“为什么榫卯不用一颗钉子却能千年牢固?”传承人回答:“因为它讲究‘阴阳相济’,就像人与人的相处,既要贴合又要留有余地。”这番解读让#榫卯里的中国哲学#话题冲上微博热搜,有网友留言:“以前觉得榫卯是技术,现在才懂它是中国人的处世智慧。”

         嘉宾阵容的“跨界碰撞”更让节目火花四溅。节目组没有邀请流量明星撑场,而是请来非遗传承人、新锐设计师、科技达人组成“创新搭档”:95后AI工程师用算法优化云锦的配色方案,让传统云锦在保留韵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审美;rapper将侗族大歌的旋律融入说唱,创作的《大山里的回响》在音乐平台收获百万收藏。这种跨领域的合作,不是对非遗的“改造”,而是用新视角激活老手艺的生命力,正如景泰蓝传承人所说:“传承不是复制过去,而是让非遗在当下活起来。”

         节目对细节的打磨,藏着对非遗的敬畏之心。为了拍摄“宣纸制作”环节,节目组跟着传承人在皖南山区住了半个月,完整记录下“斩竹、漂塘、抄纸、烘纸”的七十二道工序;展示古琴制作时,镜头特写传承人用传统刨子打磨琴面的场景,连木屑掉落的弧度都清晰可见。这些真实的细节,让观众感受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,也让“为老手艺点赞”成为年轻群体的自觉行动——节目推出的“非遗助力计划”,已有超10万年轻人报名成为非遗志愿者。

         如今节目收官后,“非遗创新”仍在延续:节目组联合电商平台开设“非遗新生馆”,月销售额突破2亿元;多所高校开设非遗创新设计专业,吸引大批年轻人报考。《非遗里的新生》的成功证明,非遗从来不是“过时的古董”,只要找对与时代对话的方式,老手艺就能在年轻圈层焕发新生。正如节目主题曲里唱的:“千年的纹路,在指尖跳舞,老故事里藏着新出路。”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。

/ 下一篇文章: /

游轮上的跨国对决?《亚洲新声》凭新意打破音综困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