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港台新闻
香港施政报告落地两月:民生暖意与经济新机同行
“公屋轮候时间真的在缩短,我们全家终于看到希望了!”住在深水埗的林女士最近格外开心,香港特区政府2025年《施政报告》中提及的“未来五年18.9万套公营房屋”承诺,正在逐步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改善。如今施政报告发布已近两月,从住房到就业,从产业到福利,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根,为香港“由治及兴”注入强劲动力。
住房问题一直是香港市民最关切的民生痛点,这份施政报告给出了明确的“解题思路”。特区政府提出2027年上半年前落成三万个“简约公屋”单位,目标将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在2026-27年度降至4.5年。目前,首批位于元朗、天水围的简约公屋项目已进入施工阶段,采用模块化建造技术的房屋预计比传统建筑提速30%。“以前总觉得上楼是遥不可及的梦,现在看着工地一天天成型,心里特别踏实。”轮候公屋三年的张先生说。
除了住房,青年置业通道也进一步拓宽。施政报告将“白居二计划”配额增加1000个至7000个,其中一半新增配额专门面向40岁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请者;绿表与白表配额比例调升至50:50,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圆置业梦。从事金融行业的90后李小姐正计划申请:“首付压力减轻了不少,施政报告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对在香港扎根更有信心。”
民生改善的背后,是经济发展的坚实支撑。施政报告围绕“拼经济”提出多项重磅措施,其中“北都发展”成为焦点。特区政府成立由行政长官主持的“北都发展委员会”,并计划订立专属法例简化法定程序,推动北部都会区加速成型。“北都将打造成为对接大湾区的创新枢纽,目前已有多家科创企业表达落户意向。”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未来这里将聚集AI、生命健康等高端产业,创造大量优质就业岗位。
中小企业作为香港经济的“毛细血管”,也获得全方位支持。政府延长“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”八成担保产品申请期两年,推行“还息不还本”安排一年;减非住宅用户50%水费及排污费,豁免小贩、食肆等行业牌照费一年。在旺角经营茶餐厅的陈老板算了一笔账:“各项减免加起来,每个月能省近万元开支,这下终于能安心拓展外卖业务了。”施政报告还设立“经贸一站通”平台,帮助中小企对接海外商机,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企业通过平台获得东南亚订单。
产业升级方面,香港正全力抢占新赛道。“AI效能提升组”已正式运作,统筹政府部门AI技术应用;飞机回收、新能源等新型工业化产业加速布局;数字资产交易及托管服务发牌制度立法建议即将公布,进一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。在河套区,第三个“InnoHK研发平台”聚焦可持续发展与先进制造,预计明年投入使用,将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落户。
民生与经济的双向发力,让香港市民切实感受到变化。新增的4000张“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”让独居老人得到更好照料,中医医院分阶段启用缓解医疗压力,平台工作者工伤补偿机制立法保障新业态从业者权益。正如行政长官李家超所说:“经济与民生相辅相成,这是香港迈向‘由治及兴’的进程表。”施政报告落地的这两个月,温暖与希望正在香江两岸不断传递。